立工匠精神 做“百年老店”
——聽順昌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創業者談供給側改革
它的產品上天、入地、下海,廣泛應用于航天、航空、核電、高鐵、采礦、石油、環保等領域;
它的客戶名單里,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、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、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內行業翹楚,有美國微軟、瑞士ABB、德國蒂森克虜伯、日本日立等國際巨頭;
它還打破了顯示控制儀表領域歐美日產品的技術和價格壟斷,為中國重大裝備國產化作出了貢獻;
它的名字叫虹潤,一家成立于1995年,專注顯示控制儀表研發和制造的民營企業,每年生產的30萬臺儀表產品暢銷海內外。
儀表是機器設備的大腦,高精度的儀表是高精尖設備里的關鍵部件,被視為不傳之秘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出具的一份證書寫道:“福建順昌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的系列數字儀表,在應用于神舟載人飛船、嫦娥探月工程等實驗任務中,控制精度高,技術可靠,工作穩定。”
而這樣的一家企業,居然出自山路十八彎的閩北山區順昌縣。不起眼的廠門內、不壯觀的廠房里,究竟藏著怎樣的奧秘,孕育了如此“高大上”的企業?在儀表行業也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壓力的今天,它又如何贏得市場,穩步發展?
近日,記者在虹潤的廠區里,與創業者林善平深談,尋找答案。
回望來路,林善平最感慨的是,虹潤20多年來不為外界誘惑所動,深耕一個領域,一步步地實現“造國際一流儀表,讓虹潤走向世界”的愿景。他把這背后的努力歸結為“工匠精神”。
“只有以工匠精神來做好每一個細節,做精每一個產品,才能爭得行業先鋒,立于不敗之地;只有工匠精神,才能把企業做成‘百年老店’,歷經風雨見彩虹。當下的供給側改革,特別需要企業和企業家把工匠精神立起來。”林善平說。
“精”當頭,質量不許“差不多”
“產品質量不能說‘差不多’就可以了,要做就要做到最好。”指著自動化的生產線,林善平說。
虹潤產品的返修率,原來一直徘徊在5%,這在同行業算是比較好的,不少人都認為“差不多”了。但林善平不這么看。出于對產品質量精益求精的追求,他堅持讓技術人員想辦法再提高。
為此,虹潤購入全自動高速貼片機、軟件自動燒錄機、工裝夾具精雕機、激光打標機等設備,還花了三年半研發自動校驗機。原先人工校驗一臺儀表要20分鐘還易出錯,現在一分鐘可校驗5臺,而且不出錯。同時,還研發機器人點焊機等,產品一次焊接合格率達99%,返修率降至千分之五,客戶滿意率直線上升
這只是虹潤精益求精的一個細節。虹潤的“精”,包括精細、精確、精致,貫穿于生產的全流程、制造工藝的每一個細節。這就是林善平所推行的工業化、信息化、標準化。
虹潤各部門都實現了信息化管理,比如在車間,懸掛著一臺臺液晶顯示屏。這是虹潤生產流程信息化的電子看板,有了這個,產量、質量、一次組裝合格率、返修率、生產進度等一目了然,可實時控制。
而在每一名工人的工作臺上,又有一臺顯示器,工人對照屏幕上的電路圖、操作步驟作業。屏幕上顯示的,是作業指導書。4年多來,公司已編寫5000多份作業指導書,覆蓋90%的產品,未來要覆蓋所有產品。
原先的生產流程也挺好,為啥要做這么煩瑣的工作?一些高管也不理解。原來,由于儀表設備的特殊性,工人不同的布線手法可能生產出同樣的產品,但由于內部結構不一樣,會給使用、維修帶來困擾。
要讓產品更“精”,就要改造原有的操作流程。作業指導書就是通過預先寫好的操作流程,一絲不茍,讓每一個工人按流程操作,避免因個人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產品的哪怕一點點的差別。
虹潤的各崗位作業指導書管理系統
“加上標準化,才能真正提高產品品質,這也是一項革命。”林善平說,有了作業指導書,工人按章操作,就能實現標準化生產,“生產方式越來越‘傻瓜’,產品性能越來越‘智慧’,客戶使用起來越來越‘傻瓜’”。正因如此,林善平把這些指導書視為公司的一筆巨大財富。
的確,虹潤對“精”的追求,極致到近乎刻板的地步。
為提高工業化水平,虹潤引入企業資源管理(ERP)系統,但不是一引了之。為最大限度適應儀表的專業化生產需求,虹潤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,對這些系統進行適配性的改造,大大提升系統的精細化水平。
精益求精,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。“差了點這種精神,在市場上就差了一大截競爭力。”林善平說。
因為對精的追求,虹潤收獲了500多項專利、100多項軟件版權登記,主持或參與起草41項數字儀表國家標準。
“精”字當頭,讓虹潤站上行業高地,在顯示控制儀表領域達到國內領先、世界一流水平;也贏得了效率,與10年前相比,員工總數不變,但年產量從10萬臺增至30萬臺。
“專”為本,堅守不得忘初心
工匠精神,“精”字好寫,但做起來不易。為了做“精”,必須做“專”。
十幾年前,虹潤曾跟隨市場開發流量計、液位計、執行器項目,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。但由于專業不同,做得并不好。是繼續死磕下去,還是及時收手,回歸自己的專業,專注于顯示控制儀表?
“當時我的內心充滿矛盾和痛苦,但我們最終決定壯士斷腕,舍棄流量計、液位計、執行器項目。”今日談起,林善平對那次決斷仍引以為豪。
也就是這次選擇,讓他對工匠精神多了一層理解:一輩子執著地做好一件事。“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,作為一個匠人,對認定的事要專注去做,心無二念,堅守不移。”
2008年,有人想把武夷山的1000畝茶山盤給他。那時,茶葉售價開始起步,他曾動過心,但最終放棄了;
前些年房地產開發熱,有人鼓動他投資,他不為所動;
虹潤發展順風順水,有人給他出點子,要學會包裝,學會講故事,推銷自己,上市融資,風光無限。他謝絕了;
“術業有專攻。一個企業家的知識、閱歷和能力都是有限的,只有專注于專業,才可能求精取勝,所以我不搞房地產。我的想法就是一門心思把顯示控制儀表做到國際一流。我也不隨便延伸產業鏈,更不盲目擴大產能。你得尊重市場規律,更要敬畏專業規律。擴張規模,如果管理跟不上,帶來的必然是品質的下降。”林善平說。
踏踏實實的堅守、心無旁騖的專注,奠定了虹潤在業界的領軍地位,也是他心中虹潤打造“百年老店”的基本功夫。
有一件事讓他很感慨。美國一家世界500強儀表企業,在中國做了多方調研,最終找到虹潤,購買虹潤產品貼牌,在全球銷售。林善平說:“這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。過去我們拼命學習、借鑒他們,那句‘我們能夠滿足工業自動化的所有需求’的廣告語,至今仍記得;現在他們找上門來尋求合作,說明虹潤的品質得到世界認可。”
“專”字為本,虹潤收獲的不只這些。在經濟下行壓力之下,制造業不景氣,很多裝備停工,儀表市場需求下降,國內一些同行失去信心,關門的有之,轉行的有之。但虹潤憑著堅守專注之功力,銷量持續增長,還有利潤空間。
眼下,虹潤正承擔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任務,謀求下一個更大的突破。
“等到市場回暖之時,搶得先機的一定是我們。”林善平說。
“聚”為要,創新不竭靠合力
手工業時代的工匠只要有恒心,單打獨斗就能揚名立萬。不過,在大工業尤其是工業4.0時代,在虹潤,工匠精神有了新內涵。林善平把它總結為兩個字。
首先是“創”。傳統工匠也許給人一種刻板、守成的形象,而在工業文明社會,創新驅動是企業葆有活力的不二法門,成功的現代工匠需再追求一個“創”字。虹潤能稱雄儀表市場,離不開持續的創新。
10多年前,虹潤與合作伙伴發生知識產權法律糾紛,幾番折騰,公司發展面臨危機。林善平說:“風波過后,痛定思痛,我們深深認識到,如果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,難以生存,更無從發展。企業需要以創新鑄造自己的生命力。”
創新,需要聚集各種資源,形成合力;現代工業生產需要分工協作。于是,就有了林善平同樣注重的第二個字——“聚”。
虹潤去年產值1.8億元,但單人產值達70多萬元之高,規模雖小,卻是典型的“高精尖”企業、知識密集型企業。知識密集,其實就是人才密集。虹潤身居深山,卻臥虎藏龍,人才薈萃,凝聚成合力。
“人才愿意來,工匠精神能踐行,是因為我們善待工匠。”他說。
2006年,虹潤邁出向自主創新型企業轉型的關鍵一步。轉型成功與否,人才是關鍵。他當機立斷,一次性拿出公司40%的股份分配給高管和研發人員。
當然,利益捆綁不是唯一辦法。他的人才策略,還有“內培”和“外引”。
內培,就是定期輸送技術骨干到德國、日本學習,積極參加國內儀表行業和有關部門組織的學習培訓,同時輪崗提升,以考帶學,每年組織員工參加職業技能考試,激勵員工學習提升;建設企業文化,增強員工的凝聚力……
外引,就是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市場前沿城市成立研發中心;引進浙大、南航等高校院所人才,與上海理工大學合作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,引進院士專家團隊……
“聚”字為要,成就了虹潤創新活力,開發出數顯儀表、無紙記錄儀、電工表與轉速表、隔離器與安全柵、過程校驗儀等五大系列產品,以高性價比與歐美產品競爭。這就是后來林善平所說的“金榜題名五子登科”。
2009年,虹潤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;三年后,又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。2014年,虹潤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,產品項目還獲得“國家重點新產品”稱號。這些年,虹潤接連拿下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和國家創新基金、國家重點產業振興項目資金支持。
在儀表行業不景氣的當下,虹潤仍滿負荷生產,不論是國內高精尖項目還是國際大企業,都要虹潤供貨。他們看中的是虹潤產品過硬的專業品質。
董事長林善平說,這應當慶幸長久以來的堅守——專注于做儀表,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。
林善平把自己稱作匠人。匠人滿懷匠心去生產時展露出的工匠精神,正是虹潤的制勝法寶。
今年全國兩會上,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寫入工匠精神:“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產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種、提品質、創品牌。”
一個傳統色彩濃厚的詞匯,出現在大工業時代背景之下,出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之中,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和理念呢?
一種精神被倡導,是否意味著它或多或少曾被遺忘或者漠視?當我們看到國人去日本買馬桶蓋、電飯煲,去澳大利亞購買奶粉時,應該反問,我們的生產缺少了什么?是的,是那種精益求精的精神,那種一絲不茍的嚴謹,那種耐心、那種專注、那種敬業、那種執著……或許,追求數量多、追求大而全的浮躁心態,讓我們一時眼花繚亂、茫然失措,以至于不能或不屑于專注做好每一件事。
真正的工匠是耐得住寂寞的,臺上一分鐘,臺下十年功;他們專注堅守,敬畏專業,把每一件產品當作自己的孩子,傾注著自己的心血、情感、靈魂。
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今天,許多行業、企業都在積極努力,補上工匠精神這一課,這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。可以說,一個擁有工匠精神、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,必然會少一些浮躁,多一些純粹;少一些投機取巧,多一些腳踏實地;少一些急功近利,多一些真誠專注;少一些粗制濫造,多一些優品精品。
匠人易尋,匠心難得。漫步富屯溪畔,看涼月出沒,星斗隱現,林善平知道,夜空中有虹潤的儀表在工作,而每一個儀表,都是幾十年的心血積累,都是精益求精的結晶。他的夢想是,以工匠精神打造的虹潤成為“百年老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