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產品一直是區塊鏈商品溯源的落地應用場景。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溯源領域的將會有什么樣的前景呢?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。
以農產品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問題在近幾年屢見不鮮,民眾普遍對食品安全充滿了憂慮。中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數量接近200至300萬噸。醫學研究發現地溝油中的黃曲霉素極易致癌。在傳統的溯源體系上,各市場參與者零散的記錄和存儲賬本信息,彼此間幾乎沒有信息的交互。在這樣的體系模式運作下,問題的關鍵就是可信維護的賬本,不管是產品源頭企業,還是負責流通的渠道商,還是流轉鏈條上的其他相關人員,當賬本信息不利于自己時,擁有者都可以隨心所欲的對記錄進行篡改,甚至有些直接事后編造。隨著未來企業市場范圍的擴大,對智能高效和防偽溯源能力的需求進一步迫切。
現在農產品平臺,因為供應鏈有著繁雜的生產運輸加工流程,這個流程里包括了農民、倉儲公司、運輸公司、經銷商以及超市和零售店面等眾多方面參與。傳統的溯源雖然有一定的作用,但其成本較為高昂,并且數據很容易造假。區塊鏈技術的運用不但有效的減少了食品檢查的費用,而且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,在各參與機構之間實現信任共享,將商品原材料過程、生產過程、流通過程、營銷過程的信息進行整合后一并寫入區塊鏈,正品追溯實現精細到一物一碼。
區塊鏈
任何一項新技術在誕生之初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難題,對“區塊鏈+農產品溯源”而言,同樣面臨著落地難題。
一開始用戶對區塊鏈接受程度有限,這將會造成很多實際使用中的認知差異。對沒有相關技術經驗的企業用戶而言,天然會覺得補私鑰非常簡單,事實上這根本不一樣,如果私鑰丟失,就不能對賬戶的資產進行任何的操作。如果數據上傳標準的沒有統一規范,也會給一般用戶帶來困擾。
不真實的數據是所有區塊鏈溯源場景中最難解決的問題,區塊鏈只能保證上傳的數據不會被篡改,但無法保證上傳的數據原本的真實性。所以區塊鏈就只能增加造假的成本,這方面肯定還是得依靠策略和技術同時配合使用。
各市場主體還憂慮用戶隱私和交易保密等問題。我們知道賬本的特點是去中心化,每個節點均記錄著區塊鏈賬本的所有信息,企業并不想將全部的數據和交易都公開,這里可能涉及到一些機密數據。但這并非難以解決,區塊鏈通過多重的隱私保護方案來保護用戶隱私。底層交易數據通過加密方式存儲,僅對企業用戶本身可見;上層應用通過嚴格的權限控制確保隱私安全。
最后,還存在所謂“真瓶裝假酒”的問題。通過技術只能證明酒瓶本身是真的,但是怎么證明瓶子里的酒沒有被掉包?這里以大閘蟹為例。眾所周知,大閘蟹以陽澄湖出品最為知名。為了打擊“冒牌蟹”,陽澄湖地區為當地蟹農頒發了一批防偽吊牌,但吊詭的是,市場上很多假蟹,也一樣持有防偽吊牌!
因為市場過于急切地期待區塊鏈應用落地,并且渴望能一步到位解決全部問題,但這顯然比較困難。區塊鏈跟現有技術的關系是相通的,它只是在解決信任難題上多走了一步,它的真實地位應該是一個有力的技術支撐,或者一塊可靠的補丁,而不是顛覆者。
所以在對區塊鏈的定位上,應該是站在改善的立場,區塊鏈在現有的模式上不斷地進行升級。交易在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上變得清清楚楚,但并意味著區塊鏈能解決所有問題,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想法,區塊鏈并非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,事實上也沒有一項技術能夠解決所有問題。
雖然當前的商業模式仍充滿未知的因素,但將區塊鏈結合到農產品溯源領域,是有著迫切的需求和技術的可行性。一旦區塊鏈在農產品溯源實現了落地應用,必定會引發新的一輪區塊鏈開發的討論熱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