虹潤公司現代化生產車間。
虹潤公司中控室。
虹潤公司全自動貼片機生產線。
虹潤公司小型機器人點焊機生產線。
儀表,是工業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生產儀表,需要幾千種芯片和電子元器件。曾經,大部分原材料都依賴進口。在南平順昌,有一家從業近30年的儀表企業,卻將這些原材料的國產化率從20%提高到80%,為打破歐美日的技術與價格壟斷,促進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、保障國家重要部門信息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它就是福建順昌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虹潤”),一家專業為中國工業裝備提供一流智能化儀表的高科技企業。
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2023年,要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,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,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,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,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。
筆者近日探訪這家民營企業,感受它如何勇于擔當,大膽作為,依靠自主創新,突破技術壟斷,為我國制造業體系自主可控提供助力。
責任擔當,催生國產化戰略雄心
近年來,美方濫用出口管制措施,阻礙芯片等產品的正常國際貿易,威脅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。儀表,成為受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。
集成電路是儀表的核心。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市場,但集成電路領域的自給率較低,部分核心芯片產品嚴重依賴進口,國產占有率幾乎為零。
讓虹潤意識到被“卡脖子”,時間可追溯到2016年。當年,境外的一家芯片生產商突然把向虹潤供貨的A/D轉換芯片的價格提高了數倍。這款芯片,可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,是儀表集成電路里的核心器件。
芯片供應商利用技術優勢單方面漲價,不僅讓虹潤感受到企業發展的危機,也感受到國家制造業面臨的危機。
“我們每年為中國制造業提供70萬臺高性能的智能化儀表,如果因為被‘卡脖子’供不了貨,對國家制造業來說是個很大的損失。”虹潤董事長林善平說。
供需的嚴重不匹配,凸顯了我國加速國產芯片的進口替代、實現集成電路自主可控的重大戰略意義。
然而,換芯片并非易事。
林善平說:“用國產芯片替代進口,我們不僅要想辦法設計新電路、反復測試,還要說服客戶接受新的產品。我們有十大系列上千個品種,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。”
道阻且長,但那一年,林善平還是毅然決定:一邊囤進口原材料,一邊逐步進行國產化替代。他想:“不提前做好兩手準備,等芯片進口出現大規模斷供,可能想換都來不及了。”
果然,2020年初,在我國芯片進口遭遇封鎖時,國內許多儀表企業面臨“斷炊”“停產”,一些沒有做好準備的企業破產了。
“好在我們早就預見到會有這么一天。”林善平說,“危機來臨,我們抓緊時間進行生產線適用國產芯片改造,大規模換用國產芯片和電子元器件,順利實現了重要原材料、零部件的國產替代,虹潤不僅轉危為安,還增加了生產和銷售,擴大了市場占有率。”
機會,留給有準備的人。兩年多來,在疫情影響和芯片斷供壓力下,虹潤公司通過新研發4個系列30個新產品,進一步擴大了產能和市場占有率。
“我國芯片進口遭遇封鎖的這3年,反而是我們發展最好的時期,銷售額實現了逐年遞增,2020年增長17%,2021年增長27%,2022年也有約10%的增長。”林善平說。
三化融合,練就自主創新過硬本領
國產化雄心需要有技術支撐。
目前,虹潤產品芯片國產化比例已經達到80%。這背后是企業多年積攢的實力,以及設計與制造團隊艱苦的付出。
“在境外供應商對A/D轉換芯片漲價后,我們最先對它進行國產化替代。”肖志明是虹潤公司副總經理,談到國產化替代,他向筆者講述了那段艱辛的歷程——尋找國產供應商,根據新A/D轉換芯片重新設計集成電路,進行模擬測試,投入市場磨合,發現問題,優化設計,重新測試,投入市場……在完成一系列復雜程序后,一個器件的國產化替代才宣告完成。
“說實話,改產品設計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,這意味著從前熟練的工序要重新開始學習,我們怕,技術人員怕,工人也怕。”虹潤董事長技術助理魏小東坦言,“但交不出貨關系公司未來,所以我們頂著壓力也要完成。”
虹潤自主研發產品達十大系列上千個品種,國產化替代意味著這些產品需要進行重新設計。如何實現?
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知識產權優勢企業、中國馳名商標、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虹潤擁有500項國家專利、100項計算機軟件版權,公司主持或參與制定60項國家標準,其中主持起草的有10項,包括4項智能制造標準、 2項物聯網標準、1項軍用標準。依托企業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南京、杭州等地設立的5個公司、1個院士工作站和2個研發中心,以及在順昌生產一線耕耘多年的技術團隊,虹潤形成了強大的研發、中試和生產能力。虹潤技術在顯示控制儀表領域,已達國內領先、世界先進水平。
正是靠著自主研發的過硬本領,虹潤儀表器件的國產化替代才得以穩步推進。
“設計團隊提供集成電路國產化方案,我們結合產品功能、元器件性能進行中試,測試方案可行性。”魏小東說。
國產化替代后,如何生產滿足客戶需求的精準儀表?儀表校驗,成為測試儀表精確度的重要工序。
“靠人員校驗,一個人一天平均只能校對二十幾臺,不僅耗時費力,還容易出錯。”肖志明介紹,虹潤為此研發了一套自動化儀表校驗系統,可以提高八九倍的生產效率,還能保證產品的精確度。
面對國產化替代改變生產工序,虹潤靠著作業指導書這個法寶,穩定了生產能力。
走進虹潤生產車間,只見每個操作工面前都有一塊可視化電子看板。掃描生產流轉單,工人可以實時在線查詢與工序相關的作業指導書并確認工作內容。生產組裝、插件、焊接等工序都“圖片化”,對照操作一目了然。
國產化替代,意味著作業指導書需要重新制作。肖志明帶領團隊加班加點,制作了新的作業指導書,促使國產化替代在生產環節得以順利銜接。
“作業指導書,就是為了將作業標準化,降低差錯率。”林善平把電子作業指導書視為公司一筆巨大的財富。他表示,在標準化方面,10多年來,公司制訂了上萬份作業指導書,所有的工序流程都有電子作業指導書,每個崗位都嚴格執行,一絲不茍。
自主研發機器人自動點焊機,把一次點焊的成功率提高到99.9%;全自動IC軟件燒錄機,與手工操作相比,時間節省三分之二……靠著自主研發,并購入全自動高速貼片機、錫膏印刷機、回流焊機、波峰焊機等生產設備,虹潤大幅度提高生產線自動化水平,讓新產品的產能快速跟進。
虹潤還強化信息技術,建設公司內外信息集成共享平臺和各項管理協調系統,實現研發、制造、市場連接,公司、員工、客戶連通。通過信息化,標準化被貫通到各方面各環節。
“正是靠著標準化、信息化、自動化,我們才實現國產化替代的順利推進。”林善平說。
看好未來,謀劃裝備國產化新方向
無紙記錄儀、數顯表與溫控器、溫度變送器、過程校驗儀、隔離器與安全柵、環境監測儀、水質監測儀……虹潤公司研發的上千種產品,大多是嵌入到大型工業設備里的小裝備。
“更換一個儀表,有時意味著要對相應的工業設備系統進行調整。也正因為如此,客戶一般不輕易換儀表,而一旦換了,也不會再輕易更改。”肖志明介紹。
這就是說,如果能成功進行國產化替代,就有可能實現永久性替代。
“這3年是個窗口期,客戶對使用國產化芯片的儀表接受度越來越高,因為買不到進口的了嘛。”肖志明說,“以前談到國產芯片,我們不知道去哪里買,也不敢用,因為國產芯片的技術和性能部分達不到要求。客戶也不讓用,他們對國產芯片的質量持懷疑態度。這幾年疫情導致‘芯片荒’,一方面倒逼芯片廠家不斷努力,改進性能與品種,另一方面,國家對國產芯片也非常重視與支持。”
現在,虹潤的客戶已經接受了采用國產芯片的產品,有些甚至還要求所買的虹潤產品全部都是采用國產芯片。這折射出國產芯片和電子元器件的巨大進步。
這樣的狀況,讓肖志明對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。
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,為這樣的信心提供了支撐。肖志明表示:“中國的芯片需求量非常大,發達國家雖然擁有先進的芯片研發技術,但一旦我們實現大部分的芯片國產化后,對它們來說也是個危機。”
“當你沒有時,境外公司就會來卡你;當你有了,境外公司就會來求你。”林善平說,曾經,外國公司生產的無紙記錄儀一臺售價2萬元至4萬元,虹潤自主研發生產的同類產品把價格降到兩三千元后,國外供應商也只好降價,甚至退出市場。
制造業裝備國產化,目標是產業體系自主可控,其中的關鍵在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“卡脖子”。疾風知勁草,重壓之下企業要敢于擔當,積極作為。
目前,虹潤針對公司十大系列產品中的五大主導系列產品,均開發了兩個以上的備份硬件電路,進行國產替代。
如今,虹潤一方面保產保供,超前儲備芯片等原材料;另一方面,加快國產芯片替代攻關,確保重要元器件不因國外封鎖出現斷供。
2022年上半年,虹潤銷售額同比增長15%。企業生產的傳感、變送、顯示、控制、運算、分析、記錄、通信等儀表產品,廣泛運用于航天航空、核電、高鐵、船舶、石油石化、裝備制造等重要領域。
“我們虹潤公司要打破外國的技術與價格壟斷,努力促進國家重大裝備國產化,為保障國家重要部門信息安全作貢獻。”林善平說。(游笑春)(圖片均由順昌虹潤公司提供)